好的公司会举步维艰,赔了夫人又折兵,新产业上不去,原有的产业已经被拖了后腿,贻误了扩产或者开拓市场的好时机。

        混混的意见是:专业化也好,垂直化也好,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咱光伏人努力的目标是让普通老板姓用上廉价的太阳能发电。所以,奔着这个目标,怎样能让成本下来,咱就怎么做。混混以前工作的公司是一个国有汽车生产企业,在过去的五十年里,汽车的所有零部件都是自己的各个工具车间生产的,大到发动机小到内饰扣。可是现在再来看这些默默奉献了几十年的车间,早就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配套的汽车配件供应商。同理,光伏行业也是一样的,现在垂直是因为专业化公司能力不够,以后专业化优势凸显出来后,如果外购的原材料比自己生产的更物美且价廉,企业还是会选择专业化的供应商来服务自己。
        所以躺着搞专业也好,站着搞垂直也好,都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只要光伏大佬们继续玩心跳,这个行业的故事就永远不会结束。                进入女混混之家

“垂直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作者:小小

        长期以来光伏产业内部一直存在着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之争,有的企业家推崇“纵向一体化”(有人称为垂直一体化),认为将各项至于一个控制之下,能将各环节利润都囊括近来,达到利润最大化;有人则信奉专业分工理论,认为做精专某个或某几个环节能充分挖掘技术和成本潜力,确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取得领导者地位。

        金融危机后,光伏企业遭遇了行业第一次“洗牌”,硅料从500美元的高价跌落到几十美元,中小型的组件厂或硅料厂停产、倒闭的极多,大多数工厂毛利呈负数,可谓哀鸿遍野。但是在此惨状的市场里,垂直一体化工厂的变现却一枝独秀,像天合光能和英利等厂不但蝉联了行业毛利率的冠亚军,更是获得了最低成本的美誉。无疑,这样的成绩反过来强化了两个工厂一直宣传打造的“垂直一体化”概念的领先优势,使得后危机时代更多的企业家和投资者效仿和青睐。

        现实中的显著成果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垂直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能否用理论语言高度概括并证明垂直一体化的有效性呢?

        根据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让每个劳动力专门从事生产过程的某一部分。劳动专业化能导致更高的总产出,因为劳动者可以更熟练地完成某些加工任务,而且还能引人更专业化的机器设备来完成精度更高的工作。斯密的显然认为更高的专业化程度更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理论上看,横向复制性扩张更依赖于高度的专业化生产率。事实上,专业化和横向扩张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垂直一体化和专业化过程背道而驰,为什么我们还能从垂直一体化中获得较高的经济性?为什么要区分垂直一体化和专业分工?为什么要将某些生产活动整合在一个控制之下才能有效降低成本?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