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应对市场失灵状态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市场是一架自我调节、自我纠正、有效运转的机器,受客观规律和普遍原则支配,自由市场体系可使已知的资源得到最优配置。换句话说,市场会依据供求定律和边际定律等通过价格和数量使得在一定时间内市场保持供需平衡。

        光伏产业链主要是由六大环节构成:硅料 —铸锭 —切片 —电池 —组件 —系统安装。每一环节都需要不同的设备技术和组织形式。严格的把它们分割为六块是不合适的,因为各环节只不过是最终系统安装的一个半成品或者零件罢了。企业家结合自身的专业技能,兴趣偏好和资源依赖对市场做出判断,因此有人选择只做产业链一个环节,有人选择两个,有人选择三个,有人选择囊括个环节的全产业链(全产业链这个称呼不是很精确,权且称之为从向一体化)。但是产业链六大环节并不是按照1:1:1:1:1:1严格配置的,因此产业链内部必然存在着内部供需不平衡,也就是振荡波动的情况。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每个企业都按照自我利益调节产能,一方面这可以促进产业发展和资源配置;但是另一方面企业追逐自我利益的时候并非促进整体利益而实际上使市场失灵。在没有宏观干预的情况下,完全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必然会造成企业经营风险的加剧,主要原材料的缺乏会导致工厂停产甚至破产。所以垂直一体化模式的一个显著功效既是:在市场失灵的状态下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二、商业环境:两头在外
        人们总是喜欢用“两头在外”来形容中国光伏产业状况。严格考察中国光伏企业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中国50%的多晶硅料从国外进口,90%的产品销往国外。事实上不仅仅是原料和市场在于国外,而且装备和辅料也大部分来自海外。在这样的商业环境里,我们就不得不密切考察光伏企业与各路供应商之间的关系。

        假定某一光伏工厂发现自己需要某这特殊零件X,且生产该零件需要大型高度专业化的资本设备来生产,比如硅片,那么他有

两种选择:自己生产或者是让供应商生产。对于生产该零件的供应商而言面临这样一种分先,既这个光伏工厂可能将需求转向其他供应商。如果消费者转移需求到别处,那么外部供应商就会发现自己的巨额投资无法获得有效收益,为此他们追求高额回报。对于光伏工厂来说,供应商对于生产X产品的风险考量和小量供应可能会使得自己面临断货的风险,只有自己生产该零件,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节约。

        有人说可以通过“合约安排”避免这种供求双方都可能面临的风险。但是考察光伏企业之间及与供应商之间的合同执行情况,我们不得不对此种方法的牢靠性表示担忧。没有人确切统计过行业内企业之间的违约次数,但是为了避免这种商业上的尴尬,企业之间在缔结合约之时都将“违约条款”惩罚条件逐步放低。“随行就市”的价格条款和不足千分之五的违约金使得合约形同虚设。企业家们仗着自己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能力在产业内部合纵连横,规范有秩序的执行商业合约的只是极少数。为此,市场无序的竞争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