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
电力公司的身份有很多重,它在一个电力项目中可能是业主,可能是承包商。在所有客户里,电力公司最特殊也最重要,因为所有电场、电站、家用屋顶上的组件发出来的电,全部由电力公司收购并且需要服从电网调度。电力公司为了电网硬件安全,也会有资质评审、供应商审查等一系列严格的手段。所有的产品认证和环境认证,几乎都是为了电网安全服务。如果各位有幸上了国家电力公司的光伏项目的花名册,那么恭喜你,你在这个市场的活招牌就树立起来了。
第四类:投资人(investor)。
投资人作为项目的启动投资者,提供启动资金,享有20%-50%的equity。他们是项目的业主(owner),在其中的作用可大可小。
投资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企业,更可以是某个专门投资的金融机构。对待投资人,确实应该具体地区具体对待。比如成熟的欧洲市场,投资人往往看重的是投资回报,但是不亲自参与项目
具体操作。如果投资人主动想做项目,情况往往是投资人公开招标找到一个性价比最高的EPC商,将项目全权转包给EPC商完成,然后坐享国家25年的电价补贴;如果是EPC商先接到项目,情况又往往是EPC商带着理想出去游说,直到有感兴趣的投资人出现,两家商议好分红分利的方法,计算好投资回报,签好合同,然后开工。
以上这些描述,讲的是项目中隐形的、背后的投资人,人们看到一个电站的时候,往往不知道老板是谁,但却知道是谁承建的。但在另外一些区域,投资人却完全是另一种角色。比如,美国还有印度。美国的光伏项目,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钱。因为美国补贴和FIT都低,投资人的投资回报需要精确的计算才能有所保障。这种情况下,投资人绝不会把采购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由EPC商做。他们会带着EPC商的工程师一起来中国采购合适的组件、逆变器、支架等等,在满足质量的同时尽力把价格压到最低。
印度的情况则又有所不同,印度的solarmission(有点像我国的金太阳工程)
里规定,非国家级(州邦及以下级的)项目,欢迎民间申报,而且比起国家级项目,非国家级的项目数量不限,项目个数不限,产品产地不限。在印度,非国家级的项目也可以享受FIT,于是印度很沸腾。我们现在看到的,印度在非国家级项目上最活跃的,几乎都是金融投资类的企业,类似于ENAM(为TATA收购BP提供资金),EASAR(印度最大的投资银行)等等,而且项目书上都是15MW 起步,三个月就采购完。这样大笔的现金流,恐怕不是一般光伏生产厂家可以负担的。
混混个人认为,不太成熟的、投资有风险的市场,投资人才会站出来。等到市场成熟,EPC商壮大、市场机制规范后,这些市场的投资人还是会得跟欧洲一样,当幕后老板。
第五类:分销商(distributor)。
指的是购买某产品后再分销至下级客户的公司,一般不直接开发和实施项目。他们的业务范围有大有小,采购量比较大,但对价格敏感。一般分销商会承担物流、仓储,但不承担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